改变越忙越穷状态的可执行方法(纯干货)
真正的改变,不是“更拼命”,而是换一套思维系统。以下四步,是我反复试错后总结出的可落地的方法:
第一步:放弃“人力换钱”的模式,转向“系统撬动收益”
多数人挣不到钱,是因为太依赖自己“干活”来赚钱,属于人力主导模型。比如:
案子来了自己谈,客户多了就累瘫;
内容自己写,视频自己剪,一天只能出1条;
想涨收入,只能加班、接更多杂活。
要跳出这个循环,你要做的是:
建立一套可以脱离你本人运转的“赚钱系统”。
比如我自己:
用Notion+AI工具搭建了内容库,内容自动拆解+定向分发;
服务流程模板化,客户问题80%都能通过表单系统解决;
用抖音小程序做广告变现,不用人出面也能自动跑收入。
第二步:从“做项目”转向“做产品”
项目是一次性交付,做完就结束;产品可以复用、转售、升级,逐步放大价值。
你要开始思考:
有没有你能标准化的方案,打包成产品或服务包?
有没有你做过的项目经验,可以沉淀成教程、模板、系统?
有没有什么可以授权、出售、自动化交付的东西?
举个例子:
我曾给客户做CRM系统,原来每个都定制开发,后来把功能做成了SaaS平台版本,客户可自助购买使用。
结果:一个客户 → 变成了十个客户,我本人却不用每天对接。
记住一句话:
你要做一个能卖100次的东西,而不是做100次不同的东西。
第三步:每天都留1小时,不是干活,而是复盘和设计流程
穷人忙在“执行”,富人忙在“设计”。
你每天不缺活干,缺的是坐下来问自己这3个问题:
今天我做的哪件事是可以被系统替代的?
有没有什么事,是“重复出现”,却没有流程化的?
如果我明天生病,这套业务还能不能运转?
我现在每周都会花时间对团队和业务做“系统回顾”:
哪些流程可优化?
哪些问题重复出现?
哪些内容可以自动化?
这就是所谓的“在系统外设计系统”,而不是“在系统里打工”。
第四步:建立属于自己的“流量池”和“内容资产”
再高效的系统,也需要用户流入。
你的时间成本能不能压下来,很大程度取决于你有没有自己的:
粉丝池(公众号、社群、抖音、小红书、知乎)
内容资产(能自动获客的干货、教程、答疑等)
用户标签和触达机制(比如知识星球、付费社群、小程序)
我现在最稳的收入,不是来自新的谈单,而是来自“旧内容+旧流量的复利”。
举个例子:我写的一篇公众号文章,3个月后还有人看,还能自动带来咨询。
你想不想实现“内容睡觉了,还在赚钱”?
那就别再为了眼前的“快速交付”而牺牲长期的“资产沉淀”。
写在最后
我们都曾被“忙”绑架。
我也曾误以为自己越拼越值钱,直到我意识到:
真正值钱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,
而是你是否拥有 可复利的系统和杠杆。
别再被“低价值的勤奋”欺骗。
别再沉迷“假忙”的舒适区。
也许你该停一停,真正想清楚这件事:
我,是不是可以少做点,赚更多?